关于袁隆平的简介(袁隆平简史)

一、袁隆平为祖国做贡献的简介30字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二、袁隆平简史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9月7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三、袁隆平主要事迹

杂交水稻之父,

1975年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关,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也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总设计师和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1986年他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和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已成为国内外公认杂交水稻育种的指导思想。

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的重点课题。近年来,在以他为主的指导下,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基本成功并投入生产应用。不久前,他主持研究的超级杂交稻也获得成功。

杂交水稻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约有2.3亿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的57%。每年全国因此增产的粮食超过200亿公斤,相当于一个中等省全年的粮食总产。由于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他先后获得迄今惟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八项国际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用有文采的话语介绍袁隆平

中国水稻之父,让中国人吃饱肚子的科学家,中国人民永远尊重他,爱戴他。

五、袁隆平的精神品质故事

在就职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典礼上,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了袁老师当选的理由: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当时,会场上响起了潮水一般经久不息的掌声。

六、袁隆袁隆平研究的什么大米

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是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介绍

杂交水稻,就是打破水稻的自交繁殖,利用别的个体雄花进行授粉,不过这操作起来非常困难。水稻杂交授粉,就要把雄蕊去除掉,水稻的花又小又多,在一株穗上有几十朵花,而且水稻的开花周期又很短,仅为几个小时,而且一般都是开在中午最为炎热的时候。此外,水稻开花的时间并不一致,在同一株穗上的花,可能会相隔几天开花。

去除水稻上的雄蕊,要先分别哪些是雄蕊,哪些是雌蕊,还要使用人工一朵一朵去完成,工作量非常大,费时又费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一部分的雄蕊没有去除干净,或者是不小心将雄蕊的柱头碰到雌蕊,就会导致整个项目被污染。

而袁老在农场里的一次发现,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

杂交水稻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雄性不育个体

上世纪60年代,袁老在农场里发现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由于发育不良,有个别水稻的雄蕊并不具备繁殖能力。后来袁老把它写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这篇文章给我国的杂交水稻事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篇文章的发布,我国的杂交水稻事业才开始发展。

雄蕊不育是杂交水稻的第一步,这也是袁老率先发现的。后来的杂交水稻事业,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

不过,当雄性不育个体和其它水稻杂交后,它们繁殖的后代就会变成正常的,又会造成它们自花授粉,减少产量。后来,袁老又发现了一种水稻,这种水稻雄蕊虽然可以使雌蕊授粉,但是雌蕊授粉后繁殖的后代都是雄性不育个体,这种水稻也被称为“雄性不育保持系”。

当准备好所有的原材料以后,袁老用三系法杂交培育出了一系列的优良种子,大大提高了我国的水稻亩产量。这些也只是袁老的作出的部分贡献而已,三系法育种,也只是杂交水稻育种的其中一种。

袁老和他的团队,都能在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节点上出现,因此把他称为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一点也不为过。